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嘅「思考的技術」入面有個章節係「解讀五年後嘅商機」。我記得自己睇嘅時候係2010年,嗰時iPhone只係出到第四代,而佢喺書入邊推斷移動電話係五年後嘅情況:佢認為相機/收音/GPS/運算能力會得到提升,所以可以具備身份確認/小電腦嘅功能,因此可以成為電子錢包、八達通、身份確認等等。係嗰個時候我覺得呢啲嘢係遙不可及,一嚟果時唔係好多人有智能電話,二嚟嗰時啲App仲係好簡單,但係眨吓眼已經係我哋日常生活嘅一部份(而家擁有嘅功能俾佢預計嘅仲要多好多)。
睇返而家,電動車可能面對緊同一樣嘅情況:佢依家個滲透率少過5%,但係預期2025年可以去到20%(即係每年平均增長40%以上)。你可以想像五年後,每五部車有一部就係電動車嗎?之前iPhone新出嘅時候,覺得佢兩三千蚊好貴,冇可能會買,但係而家環顧四周都係八千至一萬蚊嘅iPhone。用返呢個思路,好多分析員將而家電動車嘅情況同2007年至2014年嘅智能手機爆發期做比較。因此,Tesla所帶動嘅電動車革命,並唔係一次性/單獨事件,而係會托起成條產業鏈。所以若果你錯過咗iPhone爆發期嘅舜宇光學(2382)同埋瑞聲科技(2018),係時候要研究吓電動車嘅產業鏈,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!
值得慶幸嘅係:上次智能電話嘅產業鏈大部份都係台灣同埋日本,而今次電動車嘅產業鏈有一大部份係中國A股市場,可以透過深港通/滬港通投資。(圖中睇返智能電話嘅產業鏈先,下次深入講電動車先出返佢嘅產業鏈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