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一個公司/行業處於領先狀態,甚至係破壞性創新(Disruptive Innovation)嘅情況,理論上佢嘅盈利/市佔率/股價都可以呈現拋物線(Parabola)向上升。尤其是近年,在低息情況下資金泛濫,更多資金勇於投放在這些高速增長的公司,讓他們越戰越勇(e.g. Catherine Wood曾經提過,佢唔明白點解啲人會話Tesla會唔夠錢用,如果Tesla集資,佢係好願意俾錢佢繼續發展)
但喺中國嘅企業,拋物線的情況冇咁容易出現,就算出現咗政府都希望條拋物線變返直線,主要原因係國家嘅objective function有所不同。我記得之前睇過一個前consultant嘅美國政府官員嘅訪問,佢提到一間公司嘅objective function好簡單,就係賺最多嘅錢(除非你係NGO),但係一個國家嘅objective function有太多,根本冇可能兼顧得晒,所以只能夠取捨。中國之所以唔同,係佢個objective function對人民、政府、企業同其他國家有分別,冇話邊個啱錯,只係取捨問題。簡單啲來講,就係家族管理人同專業管理人嘅分別。
當然,當一間公司可以牟取暴利嘅時候,資金可以令佢嘅創新行得更加快,但係亦都有機會影響人民嘅生活。已醫藥為例,喺美國試過有公司整到創新藥之後大幅提價,係inelastic demand嘅情況下,令到投資者賺到好多錢,但係市面上好少人可以俾得起。而中國係「我不是藥神」事件後,大量降低藥物嘅價錢,雖然影響咗藥廠嘅盈利,但係多咗市民可以俾得起錢。所以與其等啲藥廠喺賺大錢之後,良心發現去做一啲公益事業,中國嘅做法係直接減低你嘅盈利,直接幫你做公益事業。